NEWS
时间:2021-10-24 15:20:26 来源: 作者:
10月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则法规文件,正式开始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行动,尤其对药妆、刷酸、干细胞、睫毛增长液、儿童化妆品、祛斑美白类化妆品等6类产品进行清理整治。这类产品宣称的护肤原理和功效是什么?容易出现哪些护肤乱象?如何正确看待这类产品并科学护肤?本文将着重谈谈这些问题。
刷酸目前流行的“刷酸”,其实是一种化学焕肤术,又称化学剥脱术,是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化学制剂的种类、浓度、在皮肤上停留的时间都可影响焕肤的深度,目前常用的是浅层焕肤。“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不是化妆品,且这一操作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根据患者或者求美者的皮肤状况来选择合适种类以及浓度的“酸”,并在操作过程中准确判断治疗反应,及时终止治疗,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在化妆品中也可以添加某些“酸”,例如果酸、水杨酸等,但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刷酸”时“酸”的浓度一般相对较高,医疗机构皮肤科“刷酸”治疗时果酸常用的浓度为20%、35%、50%和70%,水杨酸常用的浓度为20%~30%。因此,含“酸”的护肤品或化妆品因浓度低而达不到“刷酸”的作用和疗效;较高浓度的酸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需要到医院皮肤科面诊评估之后,由专业人员操作。
干细胞护肤品市面上出现一些宣称含有干细胞的化妆品,如“脐带血面膜”“植物干细胞”“胎盘提取物精华”等,并以能修复皮肤细胞损伤、延长细胞寿命、抗衰老等神奇功效为卖点。所谓干细胞,是具有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制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是可生成、修复或再生的细胞。虽然干细胞在人体中真实存在,但是在化妆品内添加干细胞,无法维持干细胞活性。另外,就算把干细胞直接涂抹在皮肤表面,干细胞也无法通过人体的表皮屏障达到皮肤深层发挥再生、修复的作用。目前,干细胞技术在医学领域大多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而干细胞在美容、抗衰方面迄今为止尚无获批的临床研究。
“药妆”和“医学护肤品”等药妆产品“药妆”可以理解为“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妆品”,而“医学护肤品”也是打着“医学”旗号的一类护肤品。2019年,国家药监局一纸禁令屏蔽了“药妆”和“医学护肤品”两个关键词。对于宣称有抗老化功能的“药妆”,包括各种抗皱、美白、嫩肤类特殊化妆品产品。这些产品的有效成分有很高的重复性,从效果上看也远远不如处方类药物或者医学美容手术。由于审批和生产销售的各种限制因素,非医用产品不可能达到医用产品同等的有效性。目前市面上的所谓“医学护肤品”与传统的护肤品相比,具有配方精简,不含色素、香料、防腐剂等特点,但本质还是化妆品范畴。
儿童化妆品伴随着儿童化妆品市场需求量及产品销量的大幅上涨,儿童化妆产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发生。为此,今年9月30日,药监局出台了《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并将从2022年1月1日起执行。本规定规范了儿童化妆品的范围,即适用于年龄在12岁以下儿童,具有清洁、保湿、爽身、防晒等功效的化妆品。儿童化妆品需标识明确,以“注意”“警告”作为引导语。配方设计应当遵循安全优先原则、功效必需原则、配方极简原则,且必须通过产品安全性评价才可投入市场。建议消费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选择合适的儿童化妆品,并从合法渠道购买,可以通过登录国家药监局网站或者手机APP“化妆品监管”来查询所购买化妆品的标签标识信息与其产品注册或者备案信息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产品质量存疑。
美白祛斑类产品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主要是用于减轻皮肤表皮色素沉着或有助于皮肤美白增白的化妆品,其主要针对肤色暗沉、不均匀、色斑等肌肤局部瑕疵,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适当使用有助于淡化色斑。市面上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数量种类繁多,一般可分为化学美白类、仅具物理遮盖类这两种类型。常用的祛斑美白活性成分主要有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具有间苯二酚基本结构的一类物质、曲酸等有机酸类、红没药醇、熊果苷、烟酰胺以及一些植物提取物等。祛斑美白类化妆品作为特殊化妆品管理,必须经国家药监局注册后方可上市,这类产品的批准文号格式:国产产品为“国妆特字G2020XXXX”,进口产品为“国妆特进字J2020XXXX”。在购买祛斑美白类化妆品时要选择正规销售渠道,并查看产品是否标识了规范的批准文号;凡宣称速效美白或使用后立竿见影地产生祛斑美白效果的化妆品,涉嫌非法添加激素、重金属等禁用物质,需引起高度警惕。
睫毛增长液市场上部分睫毛滋养液、睫毛精华液等产品宣称可以使睫毛变“浓密”“纤长”,其实质是在睫毛上附着成膜剂、着色剂等,以物理作用方式达到对睫毛上色、增粗、变长的效果,并不具有促进睫毛生长的作用。事实上,在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中,并没有“促进睫毛生长”的功效类别。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未批准任何宣称具有促进睫毛生长功效的化妆品。降低眼压的药物比马前列素等药物的副作用之一是可以刺激睫毛生长。但该类药物对于健康人群,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尚不明确,比马前列素过量会造成视网膜肿胀和眼睛发炎,严重者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